上善若水
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”(老子《道德經》第八章)
最好的德行就像水:水善于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,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,所以它就接近于道的境界。安守著無人來爭、與人無爭的善地;心境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;行為因內心的祥和而對眾生充滿慈愛;言語因清靜無為、不求名利而自然信義卓著;政治上也會因為無私無欲,不刻意追求有為之功而能因循自然地治理;在去除一切私心雜欲,求名取利好大喜功之心后,才能真正把所有的心力專注于辦事,從而無所不通;行事也會看清真正應該發動的時機,而且善于把握時機。正由于他不刻意地去爭權奪利、爭功釣名,所以他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、憂郁,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、憂難。
老子說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此乃謙下之德也;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則能為百谷王。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此乃柔德;故柔之勝剛,弱之勝強堅。因其無有,故能入于無之間,由此可知不言之教、無為之益也。”
他認為上善的人,就應該像水一樣。水造福萬物,滋養萬物,卻不與萬物爭高下,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。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,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,所以成為百谷王。
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,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,沒有什么能超過它,例如滴水穿石,這就是“柔德”所在。所以說弱能勝強,柔可克剛。
不見其形的東西,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,由此我們知道了“不言”的教導,“無為”的好處。
老子還說:“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,此乃效法水德也。水幾于道;道無所不在,水無所不利,避高趨下,未嘗有所逆,善處地也;空處湛靜,深不可測。善為淵也;損而不竭,施不求報,善為仁也。
“道”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,是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,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。所以“道”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。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“道”的,“道”無處不在,因此,水無所不利。它避高趨下,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。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,滋養萬物,洗滌污淖。它處于深潭之中,表面清澈而平靜,但卻深不可測。它源源不斷的流淌,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。這樣的德行,乃至仁至善。
首頁| 企業文化 |新聞中心|集團成員| 企業公民| 加入鳳翔|聯系我們
Copyright ? 2015 福建鳳翔集團 技術支持:廣為網絡網站建設公司 閩ICP備10006436號-1